【编者按】提起清明节,很多人首要想到的是上坟祭祖,思念故人。“清明时节雨纷繁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唐代诗人杜牧的《清明》好像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,而很少知道唐代诗人王维的《寒食城东即事》及吴惟信的《苏堤清明即事》等相同描绘清明却轻松欢喜的诗词。
有风俗学者称,古代的清明节,除了有祭拜逝者的哀痛,还有万众郊游、郊游、戴柳、射柳、斗鸡、放风筝、打秋千、蹴鞠(踢球)等种种欢喜,能够说既是断魂之日,也是高兴嬉戏之日。下面请您跟小编一同从绘画著作中看看古代清明节是什么现象。
清明之日禁焰火
——田舍清明日,家家出火迟。
清明前后,各地都有不少特征的寒食风俗。这个风俗源于什么呢?
相传,春秋时代,晋国令郎重耳流亡在外,日子艰苦,跟从他的介子推不吝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果腹。后来,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(即晋文公), 封赏有功之臣。唯一介子推回绝承受封赏。他带母亲隐居绵山,不愿出来。晋文公无计可施,只好放火烧山,逼其下山。但是,介子推情绪坚决,甘愿葬身火海。为了留念介子推,晋文公命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,并修庙立碑,一起还命令在介子推罹难的这一天“寒食禁火”,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,只能吃干粮和冷食。唐代诗人王建的《寒食》有句“田舍清明日,家家出火迟”阐明晰这一风俗。据专家表明,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,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,一朝一夕,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。
中国古代风俗百图·唐·内宴冷餐
“御赐冷食满宫楼,鱼龙彩旗四面稠。千官尽醉犹教坐;归来月上金殿头。”
唐代诗人张籍《寒食内宴》:“朝光瑞气满宫楼,彩纛鱼龙四面稠。廊下御厨分冷食,殿前香骑逐飞球。千官尽醉犹教坐,百戏皆呈未放休。共喜拜恩侵夜出,金吾不敢问因由。”所谓冷食,即已做成的熟食。据史料载,如干粥、醴酪、冬凌粥、子推饼、馓子等。因在寒食节用,又称寒具。唐宫内的寒食内宴,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。
上坟祭祖思祖先
——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
清明节上坟祭祖已成为继续不断的风俗传统:根除杂草,放上供品,于坟前上香祷祝,燃纸钱金锭,或简略地献上一束鲜花,以寄予对祖先的思念。
中国古代风俗百图·唐·祭扫
“寒食祭扫冢一堆,风吹原野纸钱飞。鬼域不知生人泪,暮雨萧萧惆怅归。”
清明祭祀的参加者不只有平头群众,还有君王大臣,我们都要祭拜祖先亡魂。从唐朝开端,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上坟。据宋《梦粱录》记载:每到清明节,“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,以尽思时之敬。”参加上坟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,往往倾家出动。这样清明前后的上坟活动常成为社会整体亲自参加的事,数日内郊野间人群来往不停,规划极盛。
清代上坟图
清明祭祀的方法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,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:一是整修坟墓,二是挂烧纸钱、供奉祭品。
上坟时首要整修坟墓。其做法主要是铲除杂草,培添新土。这种行为一方面能够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贡献和关心,另一方面,在古人的崇奉里,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极大的联系,所以培墓是不行轻忽的一项祭拜内容。
曩昔因为寒食禁火的影响,纸钱不燃烧,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、竹竿上,或用石块、坷垃压在坟墓边。宋庄季裕《鸡肋篇》卷上:“寒食上冢,亦不设香火。纸钱挂于茔树。其去乡里者,皆爬山望祭。裂帛于空中,谓之掰钱。”这样,但凡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,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象。没有纸钱者,一般便是短少后裔的孤坟了。正如宋代诗人高翥在《清明日对酒》描绘的场景:“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”后来,一般不再考究禁火,就把纸钱烧掉。
郊游郊游赏春色
——况是清明好气候,无妨游衍莫忘归。
尽管清明是一个追思祖先的传统节日,但其风俗文化内在并非只此一项。在春色明媚的清明前后,纵情地接近天然、到城外郊游游玩,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。相传大禹治水后,人们就用“清明”之语道贺水患已除,天下太平。旧时,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,世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隆重热烈的,其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方位,差不多与祭祀不相上下。
中国古代风俗百图·北朝·郊游
“北方地区三月沐春风,香车纷然乐郊游。游人谁顾柳树绿,竞看佳丽映桃红。”
唐代诗人杜甫《寒食》诗有“田父皆要去,邻家闹不违;地偏相识尽,鸡犬亦忘归”之句。不违,即不避,无忌讳;闹不违,意为自由自在地嬉戏打闹。正如诗中所说,这天乡下父老都要参加这“闹不违”活动,就连鸡犬也乐而忘归。
宋代诗人吴惟信则在《苏堤清明即事》一诗中描绘: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柳树属流莺。”同是宋代的诗人程颢更有《郊行即事》一诗:“芳原绿野恣行事,春入遥山碧四围。兴逐乱红穿柳巷,困临流水坐苔矶。莫辞盏酒非常劝,只恐风花一片飞。况是清明好气候,无妨游衍莫忘归。”这些都证明了郊游郊游已成为古代群众的清明节首选活动之一。
风俗多样兴趣足
——蹴鞠屡过飞鸟上,秋千竟出垂杨里。
有风俗专家指出,除了郊游郊游,古代清明节民间还有打秋千、插柳、射柳、蹴鞠(踢球)、斗鸡等多种风趣的风俗活动。唐代诗人王维《寒食城东即事》有“蹴鞠屡过飞鸟上,秋千竟出垂杨里。少年分日作漫游,不必清明兼上巳。”的语句,也阐明清明节民间体育活动家喻户晓。
中国古代风俗百图·五代·荡秋千
“阳春女儿笑语喧,绿杨影里荡秋千。身轻裙薄腾空舞,疑是嫦娥下九霄。”
打秋千(荡秋千)是从南北朝时开端盛行的,它的前史很陈旧,最早叫千秋,后为了避忌讳,改为秋千。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,再栓上彩带制成,后来逐步发展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。据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春时悬长绳于高木,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,名曰打秋千。”唐代打秋千已经是很遍及的游戏,并且成为清明节风俗的重要内容。
清·陈枚·《月曼清游图》
因为清明打秋千随处可见,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,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、妃子、宫女们游玩。打秋千不只能够增进健康,并且能够培育英勇精力,至今仍受群众喜欢。
中国古代风俗百图·清·卖柳条
“清明一霎又今朝,闻得沿街卖柳条。相约比邻诸姊妹,一枝斜插绿云娇。”
清明节是柳树发芽抽绿的时刻,民间有折柳、戴柳、插柳的风俗。人们郊游时随手折下几枝柳条,可拿在手中把玩,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,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、屋檐上。
唐代,人们认为在河滨祭祀时,头戴柳枝能够脱节毒虫的损伤。宋元今后,人们郊游归来,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防止虫疫。柳枝插在屋檐下,还能够预告气候,古谚云:“柳条青,雨蒙蒙;柳条干,晴了天。”“清明弄柳”这一传统风俗,在宋代达到了极致。据宋人吴自牧《梦粱录》记叙,宋时清明节里,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,时称“明眼”。所谓“明眼”并不是祈盼眼睛亮堂,而是风俗上的驱邪意图,意是辨明鬼邪,看护家门,此刻的柳枝与桃枝功用附近。
到了南宋,“清明弄柳”热度不减。缜密在《武林旧事》中说到清明节日里的临安城(今杭州)时,用了这样文字:“国都人家,皆插柳满檐,虽小坊幽曲,亦青青心爱。”难怪宋人能写出“莫把青青都折尽,明朝更有出城人”的诗句。
中国古代风俗百图·唐·走马射箭
射柳是一种操练射箭技巧的游戏。据明朝人的记载,便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,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,弯弓射中葫芦,鸽子飞出,以飞鸽飞的高度来断定输赢。唐代诗人孟浩然作诗《上巳洛中寄王九迥》:“斗鸡寒食下,走马射堂前。”表现了射箭是清明时节古人热心的项目。
西汉马王堆《扶引图》上的蹴鞠
古代的足球游戏,是现代足球运动的前身。这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欢的一种游戏。相传是黄帝创造的,开端用来练习武士。马王堆出土的《扶引图》标为21号的图画中,“一个身穿灰色长袍的女子,折腰转体,一手向下。在她的脚下有一个略有残损的赤色球状物……这个图画,便是在蹴鞠。”
元·胡廷晖·宋太祖蹴鞠图
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昌盛,经常出现“球整天不坠”,“球不离足,足不离球,华庭欣赏,万人仰视”的情形,《宋太祖蹴鞠图》描绘的便是其时情形。杜甫的《清明》诗中写到,“十年蹴鞠将雏远,万里秋千风俗同”,也阐明晰其时蹴鞠活动的遍及。在讲究“中庸”的传统文化背景下,蹴鞠逐步由对抗性竞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。清代《房县志》卷十一记:“少年竞放风鸢,或走马较射,斗草踢球。
中国古代风俗百图·晋·斗鸡
“斗鸡芥翼争英豪,双距利刃逞威风。茸毛飞扬分输赢,终在纨绔欢喜中。”
斗鸡在战国时期已很盛行。《国策·齐策》:“临淄甚富而实,其民无不吹竽、鼓瑟、击筑、弹琴、斗鸡、走犬。”《史记·袁盎晁错列传》:“盎免病居家……相随行斗鸡走狗。”寒食斗鸡在魏晋时尤盛。应瑒《斗鸡诗》中描写道:“二部分曹伍,群鸡焕以陈。双距解长,飞踊超敌伦。芥羽张金距,连战何缤纷。从朝至日夕,输赢尚难分。”
斗鸡的风俗到至唐代仍很盛,由清明开端,斗到夏至停止。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:“寒食清明小殿旁,彩楼双夹斗鸡场。内助对御清楚看,先睹红罗被十床”。可见,斗鸡之风不只存在于民间,连皇上也乐在其中。皇宫里举办斗鸡竞赛,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,玩兴极浓。